,

广州国际科技创新城一期工程A地块(自编号)14#地块1栋

1684
作者最后一次修改是在 25/03/2021 - 12:48

新建建筑

  • 建筑类型 : 高于28米高层办公楼
  • 建设年份 : 2018
  • 交付年份 : 2021
  • 地址1-街道 : 新造镇思科智慧城 511436 广州, 中国
  • 气候区 : [BWh]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 楼面净面积 : 51 380 m2
  • 建设/改造费用 : 64 058 500 ¥
  • 户/工位数工位 : 2 000 工位
  • 费用/m2 : 1246.76 ¥/ m 2

提议 :

认证 :

  • 一次能源需求
    3148050 kWhpe/m2.年
    (计算方法(相关国家) : 实验计算方法(中国) )
能源消耗
经济型建筑建筑物
< 50A
A
51 à 90B
B
91 à 150C
C
151 à 230D
D
231 à 330E
E
331 à 450F
F
> 450G
G
能源密集型建筑

项目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形式,地上十一层,地下两层(局部包括地下室夹层共为地下三层)。地下二层主要功能为停车库、设备用房,地下一层为停车库、设备用房,地下一层夹层为非机动车停车库,首层为办公塔楼大堂及其配套用房,二~十三层为办公塔楼。

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开发合理,建筑容积率为4.09,地下建筑面积与总建筑面积比为27.89%。

项目设置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透水铺装,室外可渗透地面率为49.9%,室外道路和地面、地下车库冲洗采用节水型高压水枪采用节水技术和措施的总用水量占其他用水总用水量的比例为100 %。

采用高强度钢筋,占受力钢筋总用量的比例为82.82%,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为11.24%。

采用高效型节能灯具,合理选用空调形式,系统电耗节能率达26.88%,采用冰蓄冷技术,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

Photo credit

图1 为整个整个规划区域鸟瞰。图2图3为效果图

承包商

施工管理

参与方


环保理念和可持续方法

(1)围护结构保温

本项目屋顶采用挤塑聚苯板(ρ=25-32) 50mm;外墙采用玻化微珠保温浆料(I型) 30mm和加气混凝土砌块(B07级) 200mm;挑空楼板采用岩棉板(ρ=60-160) 20mm;经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后,耗热量指标满足相关节能标准要求。

(2)采暖空调系统

本项目冷源采用冰蓄冷系统,设计采用三台双工况水冷离心式冷水机组和一台基载离心式冷水机组,以夏季供冷工况为主。本项目办公空调冷水按两管制系统设计,冷水系统设计为二次泵变流量系统,二次泵变频运行。大空间区域均分设独立的空调机组,设计为一次回风全空气系统,塔楼办公区域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新风经过滤、降温、除湿后直接送入室内,办公区域预留冷冻水供回水接驳支管及新风接驳支管,末端由租户根据自身要求设计并接驳。

(3)节能设备

A.照明系统

 本项目办公室、公共场所、设备用房等均采用节能型灯具,所有荧光灯均采用高功率因数的 电子镇流器,减少无功损耗。。

照明控制:办公电梯厅、走廊及公共休息区照明回路采用智能照明回路开关控制,控制方式为定时调节,方便管理,节约能源;车库采用LED灯,并细分控制回路,采取隔灯控制。车库和室外环境照明、及其它公共场所的控制采用智能照明控制。

照明节能设计:照明设计参照《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各房间或场所的照度满足此标准要求、LPD未超过此标准目标值的规定。

B.电梯

本项目电梯应选用带节能措施的电梯,采用智能控制。

(4)排风能量回收系统

本项目采用热回收新风机组,室外新风经热交换装置与室内排风进行热交换,从而降低新风温度,减少空调能耗。

(5)蓄冷系统

本项目空调冷源采用蓄冰系统,双工况冷水机组利用晚上电网低谷时段蓄冰,白天用电高峰时段融冰供冷;在全年可通过调配冷水机组和蓄冰槽不同运行组合来满足大楼不同的负荷要求。

生态设计

(1)项目选址

该项目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珠三角城市圈中心位置,广医南路以北、滨江路以南、金光东路以西、金光西路以东,该区域属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和侵蚀丘陵混合地貌,地形起伏较小,基地东部及南部各有一个小丘陵,地面高程一般12~25m,最高28m,山坡坡度一般4~8°,最高可达10°,其地形地貌条件复杂程度属中等;基地气候温暖浸润,雨水充沛。用地属性为办公用地。

拟建场地基坑边坡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小,危险性小,地面沉降危害性小,危险性小;地层岩性条件中等,综合评定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根据土壤氡浓度检测报告,本项目场地内土壤氡浓度平均值为3079Bq/m3,可不采取防氡工程措施;同时拟建场地附近无电视广播发射塔、雷达站、通信发射台、变电站、高压电线等,选址周围的电磁辐射最低水平符合《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场地稳定,适宜建筑。

(2)光污染防治与日照影响

本项目采用玻璃幕墙,玻璃幕墙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2.。

(3)建筑室外风环境

经模拟显示:冬季室外人行区没有出现风速大于5m/s的区域、人行区未出现风速放大系数大于等于2的区域、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超过5Pa;夏季、过渡季50%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5Pa,能够保证周围具有较好的空气新鲜度和良好的空气品质,人行区域未出现明显漩涡区及风影区,有利于室内的自然通风。

(4)项目绿化

采用当地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交替的植物配置,实现复层绿化;项目绿地率20.10%;屋顶绿化面积占屋顶可绿化面积比例28.63%

(5)周边公共交通站点

项目设置主出入口,在其附近设置地下车库的出入口。项目周边公共交通便利,800m范围内公交线路有番60路;番61路;番66路;番71路;番77路;番85路等。

(6)地下空间利用

本项目地下空间主要功能为车库及设备用房,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面积的比率为:158%。

(7)生态措施

本项目建筑屋面雨水应收集后经雨落管引流至地面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花园,发挥绿地的滞蓄功能,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为56.59%;室外采用透水地砖,垫层均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增加了雨水回渗,调蓄排放雨水,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为53.92%。

 

能耗

  • 3 148 050,00 kWhpe/m2.年
  • 61,27 kWhpe/m2.年
  • 3 148 050,00 kWhfe/m2.年
  • 全年供暖和空调总耗电量(kWh/㎡)24.51
    供冷耗电量(kWh/㎡)22.92
    供热耗电量(kWh/㎡)1.59
    耗冷量(kWh/㎡)57.29
    耗热量(kWh/㎡)3.51

围护结构性能

  • 0,83 W.m-2.K-1
  • 本项目屋顶采用挤塑聚苯板(ρ=25-32) 50mm;外墙采用玻化微珠保温浆料(I型) 30mm和加气混凝土砌块(B07级) 200mm;挑空楼板采用岩棉板(ρ=60-160) 20mm;经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后,耗热量指标满足相关节能标准要求。

  • 0,12
  • GB/T 7106-2013

  • 3,00
  • https://www.construction21.org/china/data/sources/users/285/20210325121203-14zzzzzzzzz.docx

实际最终能耗

    61,27 kWhfe/m2.年

    61,27 kWhfe/m2.年

    2 020

系统

    • 无供暖系统
    • 独立电锅炉
    • 冷水机组
    • 风机盘管
    • 自然通风
    • 双向流全热交换新风系统
    • 太阳能光伏
  • 本项目采用大温差供冷,冷冻水温度为5/12℃,已达到节省输送能耗的目的,经计算,空调冷冻水循环泵的耗电输热比比GB50736规定值低20%;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等的有关规定。

    内遮阳、自然通风、过渡季节全新风

城市环境

该项目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珠三角城市圈中心位置,广医南路以北、滨江路以南、金光东路以西、金光西路以东,该区域属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和侵蚀丘陵混合地貌,地形起伏较小,项目设置主出入口,在其附近设置地下车库的出入口。项目周边公共交通便利,800m范围内公交线路有番60路;番61路;番66路;番71路;番77路;番85路等。
 

地块面积

9 059,30 m2

建成区域占比

100,00

公共绿地面积

128,15

停车场

444辆

产品

    预拌砂浆、预拌混凝土

    18681418485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东路1088号

    玻化微珠保温浆料(I型),导热系数λ为0.070W/(m.K),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

建设及开发费用

  • 193 483 000,00 ¥
  • 15 000 000,00 ¥
  • 26 780 000 ¥
  • 157 481 300 ¥

预估年度能源账单(所有能源)(¥)

  • 12 593 200,00 ¥

温室气体排放

  • 1 290,00 KgCO2/m2/年
  • 《建筑碳排放计量标准》CECS 374-2014

  • 325,00 KgCO2 /m2
  • 50,00
  • 1 434,00 KgCO2 /m2

参加比赛的原因

14#地块建设用地面积9059.30平方米,规定计容面积36583.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4327.3平方米。建筑高度54.7米,规定容积率:4.04,绿地率:20.10%,建筑结构为框架-剪力墙,;包括一栋办公塔楼及其裙房,地下部分地下车库及设备房。地上十一层,地下两层(局部包括地下室夹层共为地下三层)。地下二层主要功能为停车库、设备用房,地下一层为停车库、设备用房,地下一层夹层为非机动车停车库,首层为办公塔楼大堂及其配套用房,二~十三层为办公塔楼。规划设计。

本项目采用了以下绿色建筑工程技术:(1)BIM技术(2)屋顶花园(3)噪声防治(4)节水器具(5)冰蓄冷技术(6)空气质量监测等。

 

1.节地与室外环境

(1)项目选址

该项目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珠三角城市圈中心位置,广医南路以北、滨江路以南、金光东路以西、金光西路以东,该区域属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和侵蚀丘陵混合地貌,地形起伏较小,基地东部及南部各有一个小丘陵,地面高程一般12~25m,最高28m,山坡坡度一般4~8°,最高可达10°,其地形地貌条件复杂程度属中等;基地气候温暖浸润,雨水充沛。用地属性为办公用地。

拟建场地基坑边坡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小,危险性小,地面沉降危害性小,危险性小;地层岩性条件中等,综合评定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根据土壤氡浓度检测报告,本项目场地内土壤氡浓度平均值为3079Bq/m3,可不采取防氡工程措施;同时拟建场地附近无电视广播发射塔、雷达站、通信发射台、变电站、高压电线等,选址周围的电磁辐射最低水平符合《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场地稳定,适宜建筑。

(2)光污染防治与日照影响

本项目采用玻璃幕墙,玻璃幕墙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2.。

(3)建筑室外风环境

经模拟显示:冬季室外人行区没有出现风速大于5m/s的区域、人行区未出现风速放大系数大于等于2的区域、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超过5Pa;夏季、过渡季50%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5Pa,能够保证周围具有较好的空气新鲜度和良好的空气品质,人行区域未出现明显漩涡区及风影区,有利于室内的自然通风。

(4)项目绿化

采用当地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交替的植物配置,实现复层绿化;项目绿地率20.10%;屋顶绿化面积占屋顶可绿化面积比例28.63%

(5)周边公共交通站点

项目设置主出入口,在其附近设置地下车库的出入口。项目周边公共交通便利,800m范围内公交线路有番60路;番61路;番66路;番71路;番77路;番85路等。

(6)地下空间利用

本项目地下空间主要功能为车库及设备用房,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面积的比率为:158%。

(7)生态措施

本项目建筑屋面雨水应收集后经雨落管引流至地面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花园,发挥绿地的滞蓄功能,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为56.59%;室外采用透水地砖,垫层均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增加了雨水回渗,调蓄排放雨水,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为53.92%。

 

2.节能与能源利用

(1)围护结构保温

本项目屋顶采用挤塑聚苯板(ρ=25-32) 50mm;外墙采用玻化微珠保温浆料(I型) 30mm和加气混凝土砌块(B07级) 200mm;挑空楼板采用岩棉板(ρ=60-160) 20mm;经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后,耗热量指标满足相关节能标准要求。

(2)采暖空调系统

本项目冷源采用冰蓄冷系统,设计采用三台双工况水冷离心式冷水机组和一台基载离心式冷水机组,以夏季供冷工况为主。本项目办公空调冷水按两管制系统设计,冷水系统设计为二次泵变流量系统,二次泵变频运行。大空间区域均分设独立的空调机组,设计为一次回风全空气系统,塔楼办公区域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新风经过滤、降温、除湿后直接送入室内,办公区域预留冷冻水供回水接驳支管及新风接驳支管,末端由租户根据自身要求设计并接驳。

(3)节能设备

A.照明系统

 本项目办公室、公共场所、设备用房等均采用节能型灯具,所有荧光灯均采用高功率因数的 电子镇流器,减少无功损耗。。

照明控制:办公电梯厅、走廊及公共休息区照明回路采用智能照明回路开关控制,控制方式为定时调节,方便管理,节约能源;车库采用LED灯,并细分控制回路,采取隔灯控制。车库和室外环境照明、及其它公共场所的控制采用智能照明控制。

照明节能设计:照明设计参照《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各房间或场所的照度满足此标准要求、LPD未超过此标准目标值的规定。

B.电梯

本项目电梯应选用带节能措施的电梯,采用智能控制。

(4)排风能量回收系统

本项目采用热回收新风机组,室外新风经热交换装置与室内排风进行热交换,从而降低新风温度,减少空调能耗。

(5)蓄冷系统

本项目空调冷源采用蓄冰系统,双工况冷水机组利用晚上电网低谷时段蓄冰,白天用电高峰时段融冰供冷;在全年可通过调配冷水机组和蓄冰槽不同运行组合来满足大楼不同的负荷要求。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给水系统

本项目用水定额、水量平衡及用水量的确定参照《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5033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以及其它相关用水标准规定的用水定额,并结合广州番禺地区的经济状况、气候条件等,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

室外给水:14#最高日用水量266.4m3/d,由9#地块引入。9#地块和10#地块室外分别经二路和中轴二路市政给水管引入两路自来水,并在室外形成环状管网,市政水压为0.40Mpa,市政给水能够满足室外消火栓设计用水量要求。

室内给水:二层及以下的生活用水等由市政给水直接供给,入户管压力为0.25MPa.三层及以上的生活用水采用变频加压分区供水,生活水箱设置于B2F;3F~7F供水压力为0.72MPa;8F~12F供水压力为0.98MPa.

(2)排水系统

本项目地上生活污水靠重力自流至室外污水管网,地下室生活废水经提升至室外污水管网,再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地下车库冲洗废水经潜污泵提升至室外,接入市政污水管。

(3)节水器具

所有卫生洁具均按CJ164-2014《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要求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和给排水配件,其用水效率等级不低于二级。

(4)节水灌溉

本项目14#场地绿化采用微灌、喷灌灌溉方式来进行绿化灌溉,以达到节约水源的目的。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装饰性构件比例

建筑造型简洁实用,无大量装饰性构件;装饰性构件造价占工程总造价的比例0.096%。

(2)地基基础和结构体系

  本项目综合比选适合采用预制管桩;

  本项目由于结构整体不够规则及长度过长,结构采用分缝处理,使左右两侧结构体系相对规则及完善;

  本项目对核心筒处剪力墙进行构件优化;

  通过对桩基、结构体系及结构构件进行优化,既提高了施工的效率,同时对构件尺寸的优化节省了大量的钢筋和混凝土,节约成本。

(3)预拌混凝土与砂浆

本项目所采用的混凝土为预拌混凝土、砂浆均为预拌砂浆,主要用于砌筑砂浆、抹灰砂浆以及地面砂浆。

(4)高强度钢用量

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HRB400级(或以上)钢筋作为主筋的用量的比例82.82%。

(5)可循环材料用量

本项目建筑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有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住宅10.20%。

 

5.室内环境质量

(1)围护结构冬季防结露与夏季隔热

本项目本项目屋顶采用挤塑聚苯板(ρ=25-32) 50mm;外墙采用玻化微珠保温浆料(I型) 15mm和加气混凝土砌块(B07级) 200mm;挑空楼板采用岩棉板(ρ=60-160) 20mm;

在自然通风条件下,房间的屋顶内表面最高温度为36.12℃;东外墙的内表面最高温度为36.49℃;西外墙的内表面最高温度为36.34℃。

(2)空调系统参数设定与末端形式

本项目大堂采用定风量全空气空调系统,塔楼办公室采用风机盘管+新风系统,室内的控制器和风机盘管一一对应,用户可以自己的需要独立控制调节。

(3)室内声环境

经过围护结构隔声和考虑室内吸声量及空隙影响后,室内背景噪声满足规范要求

本项目噪声主要来自设备用房、交通噪声和社会噪声等。各类易产生噪声的设备放置在单独的构筑物,并采取密闭隔音、吸声和消声等降噪处理;本项目各厂界环境噪声模拟值均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的要求。

降噪措施:主干道与住宅之间设置绿化隔离带;主干道两侧建筑采用隔声降噪窗;住宅密集区路段设置声屏障;采用低噪声路面材料;控制噪声源,选用低噪声的工艺设备;风机、水泵、发电机等动力设备机房,按规定采取隔振降噪措施(如吸音墙面、吸音吊顶、隔声门窗等)。

(4)室内光环境

A.自然采光

本项目通过绿建斯维尔采光分析DALI软件对此项目各功能房间进行了采光模拟验证,主要功能房间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要求的面积比例RA为100%,进行分析计算,各功能房间参考面采光系数、照度均满足《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13中的相关要求。

B.人工照明

本项目建筑内部各空间或功能场所光源显色性、照度、统一眩光值(UGR)设计值均满足。

(5)室内自然通风

本项目经室内自然通风模拟验证(所软件为Vent2018),四周为幕墙,都设有可开启扇,经过室内自然通风模拟计算,过渡季该建筑主要功能房间换气次数大于2次/h的面积比例为100%。

(6)空气质量监测

本项目设置CO2传感器,并与空调系统联动,通过CO2浓度调节新风比,达到保证新风量和节能目的。

全空气空调系统的新风比根据CO2浓度控制调节,过渡季可采取全新风运行。在主要功能房间采取设置空气净化装置等措施,降低室内PM2.5的浓度;地下车库设置CO浓度监控,并与排风系统联动,根据CO浓度自控控制地下车库排风机的启停。

6.提高与创新

(1)BIM技术

在设计阶段,应用BIM技术协调各专业之间的矛盾以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

(2)碳排放

     本项目采用高效的机组、高效节能水泵、风机、大量采用可循环利用建筑材料等减排措施后,本项目CO2总排放量为73719.87t,通过减排措施后每年单位面积CO2排放量为28.70kgCO2/m2·a;经过计算,采用高效的机组、高效节能水泵、风机、大量采用可循环利用建筑材料等减排措施后比未采取任何节能减排措施时,每年单位面积CO2减少排少8.11kgCO2/m2·a。

(3)创新项

 项目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建筑功能特点,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和存在联系,每个区域内都要依据其建筑功能特点并结合其物业管理、安全管理、商业运营管理、信息管理的特殊性和实际需要,将设置各自所需的智能化系统和信息化应用,通过公网、专网互联,实现上层应用信息的共享和交换,打通商业、办公、酒店等不同建筑功能壁垒,实现信息层的高度融合,从而实现“智慧综合体”的应用。

Green Solutions Awards 2020-2021 / China
PDF
 绿色建筑 冰蓄冷 海绵城市 智能建筑

分享 :
授权者

政 曾


其他案例研究

更多

比赛/评选

Green Solutions Awards 2020-2021 /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