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长江都市智慧总部

  • 建筑类型 : 高于28米高层办公楼
  • 建设年份 : 2021
  • 交付年份 : 2021
  • 地址1-街道 : 秦淮区卡子门大街19号紫云智慧广场4号楼 210022 南京市, 中国
  • 气候区 : [BWh]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 楼面净面积 : 24 509 m2
  • 建设/改造费用 : 62 500 000 ¥
  • 户/工位数工位 : 958 工位
  • 费用/m2 : 2550.08 ¥/ m 2

认证 :

  • 一次能源需求
    69.46 kWhpe/m2.年
    (计算方法(相关国家) : 实验计算方法(中国) )
能源消耗
经济型建筑建筑物
< 50A
A
51 à 90B
B
91 à 150C
C
151 à 230D
D
231 à 330E
E
331 à 450F
F
> 450G
G
能源密集型建筑

项目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卡子门大街19号智云智慧广场4号楼,总建筑面积2.45万平方米,地上16层,包括办公、会议、配套服务等多项功能,是一座低碳建造、智慧运营的现代办公建筑,更是长江都市探索绿色健康办公空间、建筑可持续运营管理的实践平台,现已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运行标识、健康建筑三星级运行标识、智慧办公建筑铂金级标识以及江苏省建筑产业现代化优秀项目、江苏省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示范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智慧建筑科技示范工程等荣誉。

项目土建由园区统一设计和施工,竣工后交付于长江都市进行二次装修。在建造过程中,长江都市结合自身需求提出结构体系优化方案,由最初的框架-核心筒结构优化为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优化后的结构方案让建筑平面布置更加灵活,办公空间得到了充分释放,有效空间比例提升了5.3%;同时,结构体系的改进减少了混凝土用量1177.24m3、钢筋用量125.25t,,相当于1789吨二氧化碳排放,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

在空间布局方面,考虑到周边遮挡情况,周边采光需求最高的办公空间布置于东向和南向,将需求次高的会议室布置于西向,将噪声源集中布置于北侧并利用楼梯间与走道形成2道隔声屏障,办公空间内部采用大开间布局。相比于传统中部核心筒+走廊的布局形式,本项目减少了北向采光较差的方面,并更有利于自然通风,如过渡季节可打开北侧设备平台外门促进对流,其同时解决了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和室内噪声问题,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大楼全面采用了装配化装修技术,是江苏省第一栋规模化应用SI建造体系的装配式建筑。80%的墙体采用轻钢龙骨隔墙以及装配化墙板饰面,75%的地面采用架空楼地面体系,实现80%管线与结构体分离。标准化部品部件规模化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充分考虑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节能,积极使用复合材料,干法施工安装,节省了超过1400m3的水泥砂浆,相当于减少421吨二氧化碳排放,整个大楼真正做到无天然石材、无原木木材的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

建筑内部设有直流电(光储直柔)应用联合实验室,屋顶设有8种不同形式的光伏板并结合储能装置,探索光储直柔的应用,年发电量可达13286kwh,占建筑全年用电量的0.6%

除此之外,项目还采用了除霾新风、空气与水质监测、分质供水、直饮水、导光筒、垂直绿化、人体工程学桌椅技术,并自主研发了长江都市智慧运维平台,通过BIM运维的方式,对各类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整理,使得建筑可以不断进化、迭代和升级,使得建筑富有生命力,真正做到了绿色、健康运营。

BIM技术

项目以建筑数字化全生命周期应用试验场为目标,BIM应用贯穿深化设计、施工落地、竣工交付和建筑运行全过程,打通设计、建造到运维的全过程管控,实现建筑软硬件一体化交付新模式。在此过程中建立了独立的构件编码体系和模型关联逻辑,并自主研发了一套数字化运行管理平台,依托IOT和三维引擎等技术,使实时运维数据和虚拟模拟互联互通,让BIM作为数字资产的价值得以延续,实现了全过程数字孪生应用。

数字化运行管理平台在传统设备设施和消防安防管理外,还直接对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人员组织和空间资产的有效管理。此外,平台还具有绿色健康模板,其可实时记录并分析室内环境质量,并具有能耗统计与分析功能。

参与方

    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nanjing-design.cn

    申报单位即时本项目建设单位,亦是设计单位和咨询单位,主要承担了项目的装修设计(含二次机电)、绿色建筑咨询、健康建筑咨询、智慧办公建筑咨询,并承担了大楼内除保洁和安保以外的日常运维工作。

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项目应用了大量绿色、健康新技术,带来了管理上的意料之外的新需求,但得益于项目所采用的智慧中台模式,其可充分利用已储存的建筑运维数据进行二次软件开发,无需新增设备或系统,极大的方便了建筑运维管理的不断迭代和升级。建成后已新增1)能源审计报告模块(可按月、按年结合用能限额指标和定额指标进行分析);2)美的IBuilding碳排放云平台(实时显示大楼运维碳排放并实现碳排放超限预警功能);3)旺龙机器人平台等功能;4)光伏与直流电实验室等功能。
整个大楼采用自主研发的CUAD数字运维管理平台,基于BIM模型、图形引擎和物联网技术,通过对应用软件的数据流转、设备数据采集点位的规划,实现项目数据统一管理。结合BIM模型搭建,将项目数据统一命名、统一分类编码,共纳入27个基础子系统、2469个功能设备、超过10000个数据点,实现了人、设备与建筑之间的互联互通。边缘节点具备大楼智能化系统集成、楼内设备数据汇聚能力,可实现“一边多云、云边协同”的功能。

建筑使用者评价

项目每年进行一次运行状况满意度调研,上一次调研时间为2022年6月10日,有效参与人数约占40%。调研结果显示项目室内环境整体满意度达到95.36%,热舒适度满意度达到87.71%,空气质量满意度为89.08%,光环境满意度为95.08%,声环境满意度为92.36%,室内设施满意度为95.91%。

能耗

  • 69,46 kWhpe/m2.年
  • 58,65 kWhfe/m2.年
  • 本项目采取的节能改造措施包括:
    (1)采用复合通风系统,减少空调开启时间
    项目在传统新风系统和自然通风之外,大开间办公、培训会议室等使用频率较高的场所设置吊扇,在过渡季节可加强空气对流,提供多种通风选择。吊扇风速可6档调节,并具有正转、反转功能,正转降温、反转通风,减少夏季空调开启时间约39天。
    (2)高效变频多联机系统
    项目空调系统采用变频多联机系统,IPLV(C)处于8.3~9.51,相比规范限值提升1倍以上。
    (3)智慧平台+物业巡检双管齐下,倡导行为节能
    针对项目内部不同的用能需求定制用电开关时间表,包含公区照明、标识灯具、电梯厅显示屏、室外照明、电梯、热水炉、空调等。智慧运维平台依据各设备时间表实现自动控制,辅以物业定期巡检,定期通报不按规定执行的情况,最大限度倡导行为节能。以空调为例,运行期间每天21点和24点强制关系,遇加班情况则可手动再次开启。
    该方案实施后,每月可减少用电量约3万kwh,效果显著。

围护结构性能

  • 0,40 W.m-2.K-1
  • 项目围护结构按照《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15进行设计和建造,节能率达到65%。在设计过程中采取以下优化措施:
    (1)在满足通风和采光的要求下,尽可能减少南向窗墙比,在南向设置大量竖向固定遮阳,减少室内空调负荷。
    (2)充分利用建筑自遮阳,3F和8F采用退台设计,形成1m的挑檐遮阳。
    (3)采用高性能玻璃幕墙。

  • 0,33
  • GB/T 7106-2013

  • 6,00

实际最终能耗

    58,65 kWhfe/m2.年

    2 022

系统

    • 其他
    • 燃气锅炉
    • 太阳能热水系统
    • VRV系统(可变制冷剂量)
    • 自然通风
    • 单向流新风系统
    • 太阳能光伏
    • 太阳能
  • 0,60
  • (1)项目选址位于整个场地的东南角,处于过渡季主导风向的上风区。平面布局时将核心筒置于通风采光最不利的北向,主要功能房间布置于东、西、南向并采用大开间布局形式。核心筒北移后迎风面大幅度增加,有利于促进自然通风。过渡季节打开北侧设备平台外门,形成南北对流从而进一步提升自然通风效果,增加了通风舒适度的范围。
    (2)冬季时,场地北侧的楼栋形成第一道挡风屏障,平面北侧的核心筒、设备用房形成第二道挡风屏障,降低冬季空调能耗。
    (3)项目采用自然通风+独立新风+可调节吊扇的复合通风系统,提供多种通风选择,可实现室内热舒适度的动态调节,有效降低空调开启时间从而节约能源消耗。
    自然通风:项目采用幕墙体系,各主要功能房间均设有可开启扇,总的可开启比例达到幕墙面积的10.29%。经计算,主要功能房间96.48%的面积可实现换气次数大于2次/h。
    独立新风:每层均设有独立的单向流新风系统,与室内空气质量联动,超标自动开启新风。
    可调节吊扇:风速分6档调节且有正转与反转2种模式,正转主要用于降温,反转主要用于增强自然通风,各吊扇均配有遥控器可独立启动。
    (4)考虑到东向和南向的前方无任何遮挡建筑,而西向前方存在遮挡建筑,因此将采光需求最高的办公空间布置于东向和南向,将需求次高的会议室布置于西向,提升采光效果的同时降低照明能耗需求。
    (5)考虑到建筑用能强度较大,加班较多且各部门时间不定的使用特点,选择采用灵活性最高的变制冷剂流量多联机式空调系统(VRF),各末端均可独立调节。

智能建筑

    项目自主开发了一套智慧建筑运维平台,全楼2469个设备均接入平台统一管理,通过高效的建筑设备管理,提高了建筑的时效、能效、坪效。其中建筑管理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1)具备空间平面图、系统拓扑图2种可视化展示功能。
    空间平面图显示空调、环境、新风、监控、消防各设备实时运行状态及数据。
    系统拓扑图显示广播、照明、UPS、水质检测、太阳能、入侵、电梯、网络、会议、DDC、JACE、新风、门禁、监控、空调、室外机、环境、天窗、隔油池运行状态及数据。
    (2)具备数据分析和预测性维护功能。
    系统可实时显示设备在线率、员工到岗率、空间使用率、会议室以及共享资源预约率、室内环境、用电、水质、设备故障率、工单处理、报警等分析情况;
    系统结合环境条件、时间条件等因素,配置了系统检测维护规则,当超出预警点时可生成预测性维护信息。如:通过对空调系统滤网脏堵、换热器脏堵监测、冷媒流量监测,超出阈值提示维护;其他系统根据累计运行时间与平均无故障时间的比对,临近阈值时发出预测性维护提示,电梯拽引绳累计运行时长超2000 小时,需提醒更换。
    (3)具备联动控制功能。
    通过数据的深度挖掘,优化子系统的控制以及系统间的联动。通过门禁数据获取人员到岗情况,如楼层无人时关闭照明、空调;通过人脸摄像机抓拍数据,实现人员会议无感签到。
    全楼共设有93个多合一空气质量传感器,可根据实时空气质量联动新风开启。
    (4)具有建筑能效监管系统。
    以能耗数据为基础调节,通过与人员数据集成,以日、月、季、年维度计算整栋楼单位面积用量、约束值,引导值。实时监测各区域各楼层的能耗指标,单面积用量大于用电、用水引导值、约束值则报警。
    多联机系统具备能耗异常的实时识别、诊断、分析功能,能耗异常时报警。空调系统智慧管理平台会实时监测系统的能耗情况,并对设备现在的能耗状态进行分析,寻找能耗异常点并给出对应的节能建议。可以查询每一台设备不良的温度设定以及忘记关机导致的严重程度。
    根据大楼用能情况,按月、季、年生成能源审计报告。

生物多样性

    (1)复合绿化系统

    本土植物:室外全部采用本土植物,种类达到30种以上,节省运输成本与碳排放的同时,促进区域性经济发展。

    立体绿化:项目在3F、8F设置垂直绿化,种类为北海道黄杨。

    室内绿植:项目打造“垂直绿化-工位绿化-绿化角”的多级绿化体系,大幅度改善办公室微气候,拉进城市与自然的距离。

    (2)海绵城市

    散点式LID节点:结合代征绿地打造散步式下沉式绿地,实现设计功能化的雨水景观。

    地下调蓄回用:园区内设置420m³雨水蓄水池,使水资源净化再利用。

    园区结合景观设计精神恢复空间,通过复层植被设计提供亲自然、静谧的环境,并提供休息座椅,为用户打造舒缓精神压力的空间,同时也为小型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持自然环境的养分循环,促进生物多样性。

    项目秉持尊重自然,保护优先的理念,从原址移植20年树龄以上的乔灌木共16棵,包括茶花、晚樱等类别,委派专人养护,全部成活且长势良好。

城市环境

(1)项目周边交通便利,500m范围内共有公交站4个(含地铁站1个),公交线路共计24条(含地铁线路2条),且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交站点。

(2)项目主要功能为办公,其内配建有员工餐厅、装配化装修技术展厅、咖啡吧、健身中心、会议中心、多功能厅等功能,并多次承担行业交流活动。项目所在园区内提供有餐饮、健身、KTV等配套设施。

(3)项目自行车停车设施位置合理、方便出入。机动车停车采用地面及地下停车库的停车方式,节约集约用地。

(4)整个园区秉持“健康中国”理念,利用代征绿地设置多处室外运动场地及步道,倡导全民健身,并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

地块面积

40 266,40 m2

公共绿地面积

40 266,40

产品

    长江都市智慧建筑运营中心平台

    自主研发,用于日常运维管理,实现数字孪生


    智能配送机器人

    用于日常迎宾、首层咖啡吧产品配送等。


    直流电实验室

    建筑内部设有直流电(光储直柔)应用联合实验室,屋顶设有7种不同形式的光伏板并结合储能装置,探索光储直柔的应用。


    多功能自然通风吊扇

    HVAC、电 / 通风、制冷

    风速分6档调节且有正转与反转2种模式,正转主要用于降温,反转主要用于增强自然通风,各吊扇均配有遥控器可独立启动。

建设及开发费用

  • 62 500 000 ¥

预估年度能源账单(所有能源)(¥)

  • 1 627 900,00 ¥

循环经济策略

    (1)可再利用的结构材料:项目采用框架-屈曲支撑结构,其中屈曲约束支撑共计130根。
    (2)可再利用的旧家具:办公设施坚持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公司管理部门、绿建中心和BIM中心办公区域全部采用原有家具,小型会议室全部采用原办公椅。
    (3)可再利用装配化墙板:80%以上内墙全部采用轻钢龙骨石膏板。

再利用:相同功能或不同功能

    屈曲支撑:项目防屈曲耗能支撑共六种类型,屈曲承载力为1000~3000KN不等,屈服段芯材强度大235N/m㎡

    旧家具供应商:环保刨花板

    装配化墙板:轻钢龙骨石膏板

    可再循环材料要类别包括钢筋、玻璃幕墙、石膏制品、矿棉板等。轻钢龙骨,架空地板等。

    可再循环材料比例:建筑材料总重量为18898.75t,可再循环材料重量为1862.40 t,可再循环材料使用比例达9.85%。

    可再利用材料比例:可再循环材料重量为75.22 t,可再循环材料使用比例达0.39%。

环境评价

经济评价

    (1)屈曲约束支撑:项目主体结构高度为59.9m,底层的支撑框架按刚度分配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按照框架-钢支撑结构体系设计。对于防屈曲支撑,在小震下整体结构处于弹性状态,中、大震时,屈曲约束支撑进入屈曲耗能状态,仍为结构主要抗侧力构件,并为结构提供附加阻尼比。
    (2)旧家具:原办公地点家具,公司管理部门、绿建中心和BIM中心办公区域全部采用原有家具,小型会议室全部采用原办公椅。
    (3)装配化墙板:由工厂预制,可直接拆卸并安装在同类型房间或其他建筑上。

社会经济

    长江都市智慧总部为南京市紫云智慧广场的重点项目,是一座低碳建造、智慧运营的现代办公建筑。整个大楼全方位运用低碳建造技术,采用无天然石材、无原木木材的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

    公司颁布了《长江都市“三绿”低碳行动白皮书》,鼓励绿色办公、低碳生活的行为方式,营造节能降耗、保护环境、节约成本的良好氛围。

    以总部大楼为载体,积极探索了绿色低碳建筑的全过程解决方案,运用环境友好的建造方式与万物互联、智慧在线的运营模式,将总部大楼打造为绿色低碳智慧建筑创新示范基地。

循环设计

    (1)结构优化

    设计过程中,大楼结构体系由框架-核心筒结构优化为框架-屈曲支撑结构体系,由于取消了混凝土核心筒,优化后的平面方案让建筑平面布置更加灵活,办公空间得到了充分释放,有效空间比例提升了5.3%。

    (2)装配化装修应用

    采用装配化内装建造体系,墙面、顶棚、地面装饰面与主体建构分离,实现可变、可换的目的。采用的措施包括:

    架空地面:办公楼地面75%采用架空楼地面体系,80%管线与结构体分离。

    灵活隔断:建筑内80%以上内墙采用轻钢龙骨隔墙及装配化墙板饰面;每个会议室100%采用装配化墙板。

    (1)项目是江苏省第一栋规模化应用SI建造体系的装配式建筑,施工效率极大提升,整个装修工程在6个月内完工。同时,项目80%的区域实现管线分离,各部品部件均可逆、可拆卸、可更换,提高了材料在全寿命期内的使用效率。

    (2)本项目采用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由于取消了混凝土剪力墙,混凝土用量减少了1177.24 m3,钢筋用量减少了125.25 t。但相比传统结构体系增设了屈曲约束支撑,钢材用量增加了45T,屈曲约束支撑合计130根。混凝土单价按照710元/m3,钢筋成本按照5560元/t,屈曲约束支撑价格按照4000元每根。合计节约材料经济成本101.22万。

    经计算,采用框架-屈曲约束支撑方案与框架-剪力墙方案相比,碳排放降低1789tCO2e,降低碳排放量约15%,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

水管理

  • 16 486,00 m3
  • 3 383,30 m3
  • 项目向全体使用者提供直饮水,其采用单独立管实现分质供水,管材采用内衬不锈钢复合钢管,并设置完善的管道标识系统防止错接误接。各供水分区的立管上设置前置过滤器,经初步过滤后再通往每层的末端直饮水机,直饮水机远离卫生间15m以上布置,有效减少卫生间细菌通过空气传播至饮水点产生二次污染。
    此外,项目建立完善的水质管理制度,通过行政管理与智慧平台双重管理,保障水质达标,具体措施如下:
    (1)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于每年5月和11月清洗生活水箱,清洗后取样检测。项目自2021年9月投入后现已清洗3次,水质均达标。
    (2)每半年更换立管上的前置过滤器,有效过滤掉自来水中的泥沙、铁锈、悬浮物、胶体杂质等大颗粒物质,延长末端滤芯的使用寿命。
    (3)对楼内每台直饮水机建立水质档案,每月进行水质巡检,通过TDS值辅助判断滤芯是否需要更换,水质档案张贴于各饮水机上方便使用者查阅。
    (4)在首层、顶层设置2套水质在线监测设备,每日定时取样,监测余氯、浊度、PH、电导率四大指标,其数据接入智慧管理平台,超标报警后产生工单并通知管理人员前往处理。

室内空气质量

    (1)项目从源头控制室内污染物散发,在装修阶段规模化应用绿色环保的SI体系,建筑内80%的内墙采用轻钢龙骨隔墙及装配化墙板饰面,75%的地面采用架空楼地面体系,80%的管线实现与结构体系分离,大幅度减少室内装修湿作业从而减少室内污染源。同时,室内装饰简洁大方,开敞办公区域均采用无吊顶设计,整个项目未采用任何天然石材与原木木材,充分体现绿色环保的理念。以甲醛为例,项目最不利房间实测值为0.068mg/m3(依据《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

    (2)在颗粒物控制方面,项目设有高效除霾新风系统,PM2.5过滤效率经检测可达到90%以上。楼内设有一套空气质量动态监测与发布系统,全楼共设置93个多合一空气质量传感器,覆盖全部主要功能房间,监测的参数包括温湿度、PM2.5、PM10、CO2、TVOC,其数据实时发布于首层入口大屏和各层的信息大屏上。其中,首层入口发布全楼的室内空气质量表观指数IAQI,给建筑使用者和访客提供直观的感受,各层信息大屏发布该楼层所有传感器的实时参数,方便查阅和管理。空气质量数据接入智慧运行平台,具有周报、月报和年报分析功能,并可实现与新风系统的联动控制。经统计,2022年度内的PM2.5年均浓度低至16.31μg/m³。

健康與舒適

    (1)项目采用自然通风+独立新风+可调节吊扇的复合通风系统,提供多种通风选择,可实现室内热舒适度的动态调节,有效降低空调开启时间从而节约能源消耗。

    1. 自然通风:项目采用幕墙体系,各主要功能房间均设有可开启扇,总的可开启比例达到幕墙面积的10.29%。经计算,主要功能房间96.48%的面积可实现换气次数大于2次/h。
    2. 独立新风:每层均设有独立的单向流新风系统,与室内空气质量联动,超标自动开启新风。
    3. 可调节吊扇:风速分6档调节且有正转与反转2种模式,正转主要用于降温,反转主要用于增强自然通风,各吊扇均配有遥控器可独立启动。

    (2)项目创新性的采用偏核心筒的平面布局方式,将核心筒与设备平台布置于最北侧,东、西、南向均采用大开间布局的形式,有利于促进自然通风。过渡季节打开北侧设备平台外门,形成南北对流从而进一步提升自然通风效果。经分析,各主要功能房间在过渡季节自然通风工况下满足热舒适区间的时间达标比例达到73.77%,APMV处于-0.5~0.5的范围内,达到非人工冷热源1级热舒适水平。

    (3)项目主要功能为办公,其空调末端采用四面出风式多联机室内机,平面布置时注意将室内机远离工位布置避免直吹。经实测,本项目夏季典型工况下,温度处于25.4~26.0℃,相对湿度处于50.4~62.4%,风速≤0.15m/s,均达到设计目标。同时,采用CBE Thermal Comfort Tool进行室内热舒适性分析,典型房间的PMV处于-0.02~0.29范围内,达到人工冷热源1级热舒适水平。

    (1)项目室外噪声源主要是西侧的城市主干道/高架,因此在项目选址时特别注意避开噪声源,选择于整个园区的东南角,距离西侧交通干道150m以上,沿街楼栋形成天然的隔声屏障。经实测,项目楼栋附近的噪声值约为54dB(昼间)/44(夜间),相比场地入口岗亭降低达18dB。

    (2)项目室内噪声源主要是多联机主机和电梯噪声,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规划,将噪声源集中布置于北侧,利用楼梯间与走道形成2道隔声屏障,最大限度降低对办公区域的噪声影响。实测结果显示,标准办公室的昼间噪声值约为33dB,达到高限值标准,让噪声远离日常工作和生活。

    (3)项目在典型会议室内试点运用了智能无感扩声会议系统,在吊顶内设置4个阵列式麦克风和平板发声模组,运用整体平面式发声方式,让物体产生共振发声,将整个会议室天花板作为发声装置,会议室内无需配备话筒。同时,通过动态噪声消除、自适应反馈抑制、网络回声消除等技术手段提升语言清晰度。

    (1)项目采用偏核心筒的平面布局形式,将核心筒移至通风采光最不利的北侧。同时,考虑到项目位于园区的东南角,东向和南向的前方无任何遮挡建筑,而西向前方存在遮挡建筑。因此,将采光需求最高的办公空间布置于东向和南向,将需求次高的会议室布置于西向。经模拟分析,81.86%的主要功能房间满足自然采光系数不低于3.3%的要求。

    (2)项目顶层的中庭为共享阅读与交流区,其采用智能模块化天窗,通过遮阳系统的智能控制,实现夏季遮阳、春秋季自然通风及冬季采阳,在提供明亮的阅读空间的同时让大楼伴随季节呼吸。此外,顶层的阶梯教室内设有6组光导管,在无需人工照明的情况下即可满足日常培训需求。

    (3)除内部少数小型洽谈室外,其余主要功能房间均具有较好的视野,比例达到91%。视野范围内设有公共绿地、水景、雕塑、运动场等蓝绿空间,利用自然环境转移并减轻工作时因高度集中出现的疲劳,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和恢复。

    (3)在人工照明方面,将色温控制在4000K以内,并采用防蓝光等级最高的RG0灯具。同时,灯具均配有遮光罩防止直射入眼,并注意避免具直接指向计算机屏幕产生眩光。在照明和日光的共同作用下,至少75%的工位主要视线方向的生理等效垂直照度不低于250lx。

    考虑到本项目的主要使用者为建筑设计院的设计人员,存在工作强度大、久坐等情况,容易引发颈椎病、腰肌劳损等健康问题。因此,项目鼓励多姿态办公,设有升降会议桌与办公桌,缓解久坐疲劳,并为全部员工提供双显示屏及可调节支架,员工可根据自身需求申请领取。经统计,双屏及支架覆盖率已达到50%以上。

    此外,标准工位的座椅采用“坐躺两用”的人体工程学座椅,除可随时调节角度、高度外,还可兼做午休床。

生活和服务质量

(1)项目充分响应“全民健身”理念,建筑内部提供6大运动选择(有氧、无氧、瑜伽、桌球、羽毛球、乒乓球),园区内还设有篮球场、网球场、足球场、碎片化健身场所以及健身步道,满足使用者多样化的运动需求。健身房配有淋浴间,其采用洗浴与更衣一体化设计,相比洗浴、更衣分开设置更契合个人隐私保护需求。淋浴器采用恒温龙头,防止冷激与烫伤,并可自由调节高度。

(2)项目通过平面布局优化,使得楼梯间先于电梯间可见,并将经营层、二线管理部门设置于中部楼层,为倡导员工使用楼梯带来便利。楼梯间内设有鼓励使用楼梯的标语,推广“上3层、下4层”优先使用楼梯。

(3)基于亲生命设计理念打造“垂直绿化-工位绿化-绿化角”的三级绿化体系,1F、9F、10F公共空间设置垂直绿化背景墙;3F、8F的外立面凹廊设有立体绿化;楼内不易利用的角落均打造为绿化角,以充满自然元素的设计赋能生态办公新模式,给员工创造一个“会呼吸的”健康生态办公空间,大幅度改善办公室微气候,拉进城市与自然的距离。

(4)项目强调办公空间的多样性、互通性、文化性,促进不同部门间沟通协作,并举办了“最美办公室”及“十佳工位”评选活动,鼓励员工展示自我,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增加空间的趣味性。

(5)楼内设有员工餐厅,并充分考虑就餐动线,将食物加工区和餐具清洁区完全分离,降低交叉污染风险,保障食品安全。整个流线形成循环,提高就餐效率,在离开动线上增加洗手区,细节提升使用感受。餐厅内采用智慧餐盘系统,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结账,大幅度降低排队时间。同时,该系统带有营养成分显示功能,可根据选购的菜品自动生成每顿食物的营养成分配比,并依据菜品销量数据、营养成分数据定期升级菜谱,倡导健康的饮食结构。

(6)项目设有睡眠舱休息室,舱内提供被褥、音乐、充电设施,方便员工休憩使用。女员工休息室内设置专用母婴关怀区,并配有冰箱、座椅、洗手池、爱心专用舱及孕妇专用床等设施,方便职场妈妈。

(7)项目定期举办各类文体比赛,包括篮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龙舟赛、趣味运动会等,并聘请专业运动教练指导,逢青年节、妇女节、儿童节等节日还举办主题活动或健康讲座,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

基本信息

(1)被动式设计减碳—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是调节室内热环境,改善人体热舒适的重要措施。优化前总部大楼核心筒集中设置于中部,不利于形成室内穿堂风,室内风环境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前标准层平面仅南侧办公空间自然通风效果较好,形成多条通风廊道,室内平均风速处于0.75~1.75m/s;北侧、东侧办公空间仅窗户开启部分可形成局部通风,但平均风速处在0.5m/s 范围内,通风效果不佳;西侧办公空间位于背风面,基本无风进入,优化前标准层仅约25.3%的房间可在过渡季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

通过空间优化后,标准层南侧办公空间的通风路径从优化前的7.7m扩大至13.5m,东侧也可形成南北贯通的大空间,约87%的房间面积自然通风效果较好,平均风速处于1.00~2.00m/s 范围内,南侧迎风面形成了多条通风廊道,增强了室内空气的流动,北侧布置核心筒后,极大地降低了通风不佳的房间个数,西侧小房间也有风进入室内,优化后标准层自然通风的房间面积增加426.17m2,约49.5%的房间在过渡季形成良好的通风效果。

总部大楼每层每十五分钟温度监测数据表明,在过渡季节,上午8:30刚进入办公室,开始工作时,室内温度值最低,随着人员的增加和时间的递增,温度呈上升趋势,在下午14:45~16:00温度达到最高值,随后慢慢降低。

过渡季5月1~3日、5月7~21日、9月26、29日、10月5日~23日,通过自然通风可使室内室内温度区间控制在[18℃,28℃]范围内,减少39天空调使用时间,共减少8.72tCO2 排放。

(2)被动式设计减碳—形体遮阳设计

总部大楼3层、7层形体采用内凹式设计,形成类似“抽屉”式相互交错的体量关系,天然形成遮阳效果。结合每层的温度监测数据,分别统计内凹7层和不内凹9层的室内温度,得出在过渡季节5月14~24日、9月14~30日,形体的内凹设计,可使7层室内温度保持在26℃以下,低于其他楼层约3℃,无需开空调就可满足人体舒适度需求。通过形体自遮阳设计,可减少过渡季28天空调运行天数,共可减少6.52tCO2 排放。

(3)结构体系减碳

本项目采用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由于取消了混凝土剪力墙,混凝土用量减少了1177.24m3,钢筋用量减少了125.25t。但相比传统结构体系增设了屈曲约束支撑,钢材用量增加了45T,屈曲约束支撑合计130根。混凝土单价按照710元/m3,钢筋成本按照5560元/t,屈曲约束支撑价格按照4000元每根。合计节约材料经济成本101.22万。

经计算,采用框架-屈曲约束支撑方案与框架-剪力墙方案相比,碳排放降低1789tCO2e,降低碳排放量约15%,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

(4)装配式装修减碳

总部大楼全面采用了装配化装修技术,是江苏省第一栋规模化应用 SI 建造体系的装配化装修建筑,技术配置如下表,经测算,通过 80%的轻钢龙骨内隔墙,75%的架空楼地面,70%的集成吊顶等技术,实现80%的区域管线分离,节省了超过 1400m3 的水泥砂浆,全生命周期共可减少 421t 二氧化碳排放。

(5)智能化集成设计减碳

办公建筑运行方式是影响建筑功能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运行时长是体现建筑不同运行方式的重要指标。总部大楼通过工作时间、人员在室率、办公设备的智慧灵活控制,实现个性化减碳目标。

总部大楼设置智慧监管平台,通过智慧运行平台数据统计,根据各部门工作时间进行不同场景的减碳量计算,场景设置如下:

场景1:中午12:00~13:30午休时段,智慧控制系统统一关闭全楼照明;

场景2:在场景1的基础上,通过智慧控制系统关闭 9%办公区域的空调、照明设备;

场景3:在场景2的基础上,通过智慧控制系统关闭 35%办公区域的空调、照明设备。

通过运行时间的个性化设置,在运行阶段总部大楼共减少258.78tCO2。

(6)可再生能源减碳

项目太阳能光伏日均发电量为36.40kwh,年发电量13286kwh,按照光伏使用20年计算,折合碳排放减少186.93 tCO2e。

(7)运行措施减碳

项目在运行阶段合理控制能耗,通过智慧运维、行为节能等管控措施,减低运行能耗,单位面积能耗指标比《民用建筑能耗标准》GB/T 51161-2016中的约束值降低30.36%,计算得碳排放降低20907 tCO2e。

建筑碳汇

(1)可再生能源减碳

项目太阳能光伏日均发电量为36.40kwh,年发电量13286kwh,按照光伏使用20年计算,折合碳排放减少186.93 tCO2e。

(2)绿化碳汇

场地绿化:项目所在园区采用复合绿化系统,根据场地乔、灌、草植物品种,估算全年固碳量约4.87tCO2。

室内绿化:项目采用垂直绿化,分布于1F前台(24.96㎡)、9F休息厅(27.72㎡)、10F电梯间(21.56㎡);项目结合室内环境设置多处绿化角,员工工位绿化共计989株。应用多种单位叶面积高固碳量植物,主要有鹅掌柴、绿巨人、常春藤、绿萝、龟背竹等,估算全年固碳量约0.39tCO2。

温室气体排放

  • 41,64 KgCO2/m2/年
  • 《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 51366-2019

  • 400,40 KgCO2 /m2
  • 50,00
  • 2 525,13 KgCO2 /m2

参加比赛的原因

长江都市智慧总项目在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用技术提升环境,以标准控制质量,因地制宜的选用各项技术,将员工的健康和建筑节能有机融合,全方位提升了使用者的健康水平。项目倡导优先采用建筑设计手法实现建筑性能提升,如通过建筑平面优化,解决了平面噪声源的问题,并促进室内自然通风和采光,为员工提供了舒适愉悦、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同时,自主研发的运维平台以及运维团队的精心维护,使得建筑富有生命力,真正做到了绿色、健康运营,是一栋具有较高示范价值、富有人文关怀的绿色健康建筑

项目装修造价约为2650元/平米,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和影响力。其中,项目所采用的装配化装修技术、智慧运维平台的研发心得等成果已在同类项目中得到推广和应用,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内绿色健康智慧建筑的发展。

类别中的候选建筑

Users’ Choice

Users’ Choice

Green Solutions Awards 2022-2023 / China
PDF
 绿色、健康、智慧、人文、装配化装修、全过程BIM、智慧运维平台、亲生命设计

分享 :
授权者

楠 姜


其他案例研究

更多

比赛/评选

Green Solutions Awards 2022-2023 /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