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

7953
作者最后一次修改是在 18/06/2019 - 14:17

城区转型

  • 地址1-街道 : 102100 北京, 中国

  • 总人口(人数) : 16 000 000 人
  • 就业岗位数量(个) : 1 000 就业岗位数量
  • 项目开始年份 : 2016
  • 项目交付年份 : 2019
  • 关键词 : 绿色生活 美丽家园

  • 503 公顷

  • 2 147 483 647 ¥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是经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批准,国际展览局(BIE)认可,由中国政府主办、北京市政府承办的A1类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地位于中国北京延庆区,占地面积约503公顷。举办时间为2019年4月29日至10月7日,办会主题是"绿色生活 美丽家园"。

园区规划坚持"生态优先、师法自然;传承文化、开放包容;科技智慧、时尚多元;创新办会、永续利用"的规划理念,规划结构布局:一心,两轴,三带,多片区。规划了中国馆、国际馆、生活体验馆、植物馆和妫汭剧场主要场馆,承担展览展示和论坛活动等功能,同时规划建设了100多个室外展园。

以人为本的世园会。本届世园会重点突出绿荫游览体验。设计园艺林荫停车场、林下等候安检区,在主要游线设计林荫景观大道,提供各类遮荫空间。规划8公里长的妫河生态休闲带,形成自然的森林氧吧。

文化多元的世园会。园区规划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近三千年园艺精华,展现中国神韵、北京特色、园艺特点。同时,放眼于世界多元文化,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汇聚百家之长,为世界各国园艺提供竞相绽放的舞台。

科技创新的世园会。与中关村产业联盟合作,融入智能终端显示、机器人人机交互、全息投影、分子育种等高新科技,丰富展览展示方式,提供丰富多样的参与互动体验,实现游、学、乐相结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手段,打造智慧世园。

生态提升的世园会。本着未来生态功能发挥最优的原则,采用循环节约型生态水系统、生态湿地净化等先进技术手段,建设海绵园区;科学配置植物种类与数量,形成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

产业发展的世园会。立足会后利用,规划园艺产业发展带,将花、果、蔬、茶、药等产业前沿技术和文化集中展示,提供园艺产品交易推广平台,切实推动园艺走进大众日常生活。创建一年一度的北京花展品牌,建设万花筒项目,协同冬奥会成功申办带来的群众对冰雪运动的广泛参与,打造全天候京西北黄金旅游带的新热点,带动京津冀园艺、旅游等绿色产业进入跨越发展期。

减少CO2排放量(吨CO2)

131 686 吨CO2

CO2影响计算方法

(1)《中国绿色低碳住区技术评估手册》 (2)《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征求意见稿) (3)《建筑碳排放计量标准》CECS 374:2014

范围类型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是经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批准,国际展览局(BIE)认可,由中国政府主办、北京市政府承办的A1类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地位于中国北京延庆区,占地面积约503公顷。举办时间为2019年4月29日至10月7日,办会主题是"绿色生活 美丽家园"。

园区规划坚持"生态优先、师法自然;传承文化、开放包容;科技智慧、时尚多元;创新办会、永续利用"的规划理念,规划结构布局:一心,两轴,三带,多片区。规划了中国馆、国际馆、生活体验馆、植物馆和妫汭剧场主要场馆,承担展览展示和论坛活动等功能,同时规划建设了100多个室外展园。

以人为本的世园会。本届世园会重点突出绿荫游览体验。设计园艺林荫停车场、林下等候安检区,在主要游线设计林荫景观大道,提供各类遮荫空间。规划8公里长的妫河生态休闲带,形成自然的森林氧吧。

文化多元的世园会。园区规划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近三千年园艺精华,展现中国神韵、北京特色、园艺特点。同时,放眼于世界多元文化,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汇聚百家之长,为世界各国园艺提供竞相绽放的舞台。

科技创新的世园会。与中关村产业联盟合作,融入智能终端显示、机器人人机交互、全息投影、分子育种等高新科技,丰富展览展示方式,提供丰富多样的参与互动体验,实现游、学、乐相结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手段,打造智慧世园。

生态提升的世园会。本着未来生态功能发挥最优的原则,采用循环节约型生态水系统、生态湿地净化等先进技术手段,建设海绵园区;科学配置植物种类与数量,形成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

产业发展的世园会。立足会后利用,规划园艺产业发展带,将花、果、蔬、茶、药等产业前沿技术和文化集中展示,提供园艺产品交易推广平台,切实推动园艺走进大众日常生活。创建一年一度的北京花展品牌,建设万花筒项目,协同冬奥会成功申办带来的群众对冰雪运动的广泛参与,打造全天候京西北黄金旅游带的新热点,带动京津冀园艺、旅游等绿色产业进入跨越发展期。

气候区

[Dfb]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绿化面积(包括屋顶)(㎡)

2 729 781

公共面积(㎡)

75 660

商业建筑面积

5 200

公共设施建筑面积

7 500

绿色空间/居民

单位面积投资(元/㎡)

704 ¥/m²

开发单位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事务协调局

    根据《中央编办关于设立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事务协调局的批复》(中央编办复字〔2014〕2号)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设立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事务协调局的通知》(京政办发〔2014〕15号),设立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事务协调局(简称世园局)。世园局是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执行委员会(简称执委会)的办事机构,为独立事业法人。世园局根据执委会和市政府授权,承担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简称世园会)筹备和举办过程中的日常工作。 (一)负责世园会相关法律事务; (二)组织研究世园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问题,提出政策性建议; (三)负责世园会园区规划、建设的组织协调及运营管理工作; (四)负责世园会相关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协调推动工作; (五)组织开展招商、招展,宣传推介及公众宣传工作;负责世园会相关市场开发的组织管理与协调工作; (六)负责与国际展览局、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及世园会组织委员会联络小组办公室、世园会执委会专项工作组、延庆县筹备领导小组的联络协调; (七)督促落实组委会议定事项,承担执委会日常工作。

项目管理

    公众参与世园会开发推出移动应用服务APP,顺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智能化需求,智慧世园系统与游客之间的直接体验界面。服务应用基于游客移动智能终端,通过人性化、视觉化设计的图形界面,集成相关功能与接口,为游客提供享受智慧世园体验与服务的交互接口。

    其开发内容主要包括:宣传门户集成;票务系统集成;智慧导航集成;景观交互集成;VR世园集成;游客认证与景点兴趣管理;游客游览分享;游客游览交互激励服务;应急呼叫救助集成;园区观览意见提交等。满足游客信息获取、园区导游、景观交互、全景游览、分享社交、在线购票、应急求助、参与园区建设等方面的需求。

    资金整合根据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联合印发的《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推动绿色生态示范区建设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京财经二[2014]665号),获得“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称号的项目将给予 300万元奖励资金,项目开工建设规模达到30%后给予200万奖励资金,共计500万元奖励。同时北京市针对示范区内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在中央奖励资金的基础上,将给予二星级标识项目22.5元/平方米,三星级标识项目40元/平方米的额外补助,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补贴绿色建筑咨询、建设增量成本及能效测评等方面。

    申请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的500万财政补助用于补贴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和配套能力建设资金投入约500万元。超出部分的绿色建筑项目增量成本和配套能力建设所需资金通过建设单位申请北京市绿色建筑专项补助、自筹、市场融资、银行贷款等多方途径解决。

    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方法为加快推进北京世园会绿色生态示范区相关工作,形成统一指挥、职责清晰、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服务保障体系,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事务协调局下设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经营部、资产管理部、招商与产业促进部、成本管理部、园区发展部、规划与工程管理部,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详细的工作内容,由领导小组组织规划实施,监督各相关部门规划任务的执行情况,负责建设实施的考核评估、信息发布、公众参与及信访工作。

    将绿色建筑建设目标细分为重点工作、创新工作、经常性工作等类型,由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事务协调局集中组织对参与绿色建筑建设示范工程的各相关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督察和监督。另一方面,加强工程建设过程督导,确保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工程质量。

    加强项目组织、建设过程中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通过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机制体系,保证项目建设的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持;通过外部监督方案,实现绿色建筑建设效果的考核计量,确保“四节一环保”的效果。通过多角度的监督管理,保障实施效果。

项目参与方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着眼于园区的规划理念、技术体系、运营管理、会后可持续发展,采集绿色生态园区相关评价数据,提炼绿色生态的先进性、创新性、示范性、推广性。

    姓名:黄欣 电话:15810515399 邮箱:[email protected]

密度生活质量 / density

园区内打造"一心、一环、四圈"的交通组织结构,合理组织园区人行、车行和货运交通,针对不同游客的游览需求,组织"3小时-7小时-两天"三类精品园艺游览线路,并在核心区设置花车巡游等。 结合人性化的需求在主要交通流线和停留区设置遮阳设施;园区内休息设施的间距≤100米,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布置休息座椅,室外区域设置遮阳防雨措施,还配套设置了自助售货机、饮水处、展览电子地图等设施。 全园无障碍卫生间达到100%覆盖,男、女卫生间厕位数配置比为1:3,并设置了无性别卫生间以及母婴室。 根据需求分布情况,并综合各类固定、临时配套服务设施,规划以200米为服务半径的餐饮设施,集中分散相结合购物设施共7500㎡,咨询导览、医疗救护等配套服务设施1.7万㎡。

文化与遗产

对园区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梳理,形成园区空间布局的历史文化脉络。不仅对园区内具体的文物遗迹进行保护,而且在规划建筑设计中,保留乡土风貌,传承地域文化的文脉。

文物保护:对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遗迹--烽火台、古井等进行保护。将古迹保护与场馆设施有机结合,为世人了解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发挥积极的作用。

肌理保护:尊重地方文化,保留乡土风貌,保护原有的肌理和格局。园艺小镇内的建筑和景观均展现出淳朴敦厚的原乡风貌。

地域文化:以地域文化为特征,打造承载历史记忆的特色空间。如代表中华园艺文化的天田园区、具有辽宋建筑风格的园区制高点永宁阁、凝聚中国传统元素的1号礼乐大门等。

社会多样性

智慧导航导览:利用"智慧世园"APP导游导览功能,为游览人员的分流、管理人员的分配、园区服务设施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提供支撑,提升参观者的智慧游园体验感。

极致体验服务:通过综合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等高新技术,构建虚拟景观与交互场景,打造舒适便捷、沉浸式的游览环境和多元化的游览方式。

基于游客大数据分析的园区服务与综合管理:运用大数据分析、WIFI定位、视频智能分析等技术,有效收集、整合、分析游客数据,对重点场馆或区域进行感知、监测和预警,为园区高效运行和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打造夜间游览新模式:通过人机交互技术,使虚拟影像内容和游客之间的交互及园区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在一起,打造科幻光影森林,提供全新的夜间体验环境和游览新模式。

环境空气质量与健康

声景规划:建立声景点、面分级规划控制体系,将声音控制在45-70分贝以内,以便给人最好的听觉享受;利用消声系统将道路与重要节点进行分割,使道路噪声尽可能少的进入到场地中,每个场地尽可能形成单纯,统一的氛围。

绿色遮荫:结合规划范围内的分区功能、空间特点,综合考虑交通流量、人流集中程度,合理制定分区遮荫目标,由不同的"线+点+面"组合构成了绿色遮荫系统的各个功能分区,最终园区的遮荫率达到30.5%,公共空间遮荫率达到51.8%。

生态水脉:保留并扩建人工湿地,作为生态水脉的起端和源头,通过承纳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经过湿地净化处理后实现园区水体水质不低于地表水Ⅲ类水质,维系园区的优质非传统水源用水需求,保障非传统水源用水安全。

公共空间的%

智慧城市战略

智慧观览:依托增强现实技术(AR)为核心,融合虚拟现实技术(VR)、空间定位等技术,开发了一套智慧观览系统,实现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

智慧交通:在交通规划阶段,开展了交通仿真模拟和舒适度评估研究,对于园区出入口、道路和场馆的人流情况进行模拟预测,以优化出入口和道路设计方案。

智慧建筑:世园会内的核心场馆,遵循智慧建筑设计理念和技术,引入信息化应用系统、室内环境质量监控系统、智能楼宇监控系统、高效能源监控与能效优化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和电子巡更系统等。

智慧灯杆:智慧路灯依托LED路灯和智能控制平台,集成WIFI基站、摄像头、红外线传感器、电子显示屏等技术,成为信息载体,实现数据监控、环保监测、安防监控、灯杆屏、应急报警等功能。为建设智慧园区提供了一个完备的载体,通过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讯技术等结合,提供对园区公共管理、安全和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智慧管廊:建设地下智慧综合管廊总长约3.4公里,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可实现对管廊内各工程管线进行在线监测、告警,通过物联网平台实现数据分析、管理等。

废水处理

通过分质供水、节水灌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等措施,构建多元节约型供水保障体系。

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排除及排涝等系统,构建海绵型雨水管理体系。

充分考虑园区特点,以分散与集中相结合为原则构建经济高效型污水处理体系。

结合供水、雨水、污水、再生水体系建设,通过对水体生态链的调控,构建具备净化能力的综合型水环境及水生态体系。

具体措施包括:园区内冲厕、绿化灌溉(除特殊参展植物)、道路浇洒、景观水体等用水全部使用非传统水资源;园区内雨水基本排入内部景观水体;雨水进入水体前设置沉砂池或生态缓冲带;采用生态边沟等生态排水方式;100%生态岸线;100%河道蓝线划定;内部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回用;外部污水经湿地净化等。

土壤管理

土壤保持和改良。具体措施包括:测定园区内土壤的肥力和PH值,在不同的生境布置若干点位,各生境不少于5个取0-20cm、20-40cm的两层土壤,进行检测,对现状土壤进行分析和评价;截留污染源,避免土壤受到水系污染;防止土壤农药、化肥等污染;增加园区自然肥力,防止水土流失;对贫瘠的土地进行人工土壤改良,满足植物对水肥的要求。

废物处理

会展期间生活垃圾生产量约为26吨/日,常态期生活垃圾约为12吨/日,垃圾产生相对分散,且相对集中于展馆和配套建筑物内。

按照固体废弃物近零排放,资源化率不低于90%的目标,为展馆和配套建筑物、公园及开放空间,设置分类废物箱,建设密闭式垃圾收集站,集中相应区域内的生活垃圾;将餐厨垃圾单独收集、存放;对园林垃圾、粪便等集中收集外运。

废弃物采用专用车辆密闭运输,运至就近的固废处理中心,进行资源化处理。

气候适应、能源保护、GHG排放

园区内大量的植被和绿色生态廊道,具有保护生态多样性和碳汇的功能,可缓解热岛效应、改变风速风向、 防风沙、涵养水源等。

碳汇统计:基于物联网技术,对园区生物多样性等信息进行实时展示和相关数据发布的技术, 同时对植物集群及代表植物分类碳汇作用进行相关数据统计。

绿色交通:园区内交通采用100%绿色出行方式,主要交通工具为自行车以及电动摆渡车。

个人"碳足迹":园区引入以人为单位的国际"碳足迹"评测方法,统计游客交通、饮食和垃圾等方面的碳排放数据,提供减碳行为建议,引导人们低碳生活方式。

建立碳排放统计模型:引入绿色设计模拟展示技术,利用相关信息化技术,研究世园会建筑节能、水资源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园区交通、景观道路照明等园区绿色建筑技术的原理模拟及动态展示系统,同时涵盖园区水质监测和情况分布实时展示,并进行相关能耗和碳减排数据展示发布系统。

节能

优化能源消耗:建立智能能耗分析管理系统,采用远程传输等手段及时采集能耗数据,实现建筑能耗的在线监测和动态分析,挖掘节能潜力。

新建建筑节能比例:园区内所有新建建筑至少满足北京市绿色建筑一星设计要求,能耗设计值低于现行北京地区节能标准规定的能耗值。新建建筑节能比例达100%。

能源梯级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采用深井地热、浅层地温、水蓄能)。能源系统可研阶段,对主要用能大户,中国馆、国际馆和温室的冷热负荷进行预测分析,充分发挥能源梯级利用理念,以地热作为主要能源,设计能源供应系统。

可再生能源:园区内主要展馆作为园区内的用能大户,可再生能源替代率大于40%,整个园区可再生能源替代率大于25%。

能源构成

园区内的能源供应进行了合理规划,统筹采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多能互补的用能形式,为园区内供冷、供热。冬季供暖采用深层地热+浅层地热+水蓄能+调峰锅炉,夏季制冷采用浅层地热+水蓄能+调峰电制机。园区内利用的可再生能源种类主要是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其中地热井两眼,采用梯级利用的手段,深层地热水温度较高,先利用换热器直接交换二次水后为建筑供热,然后进一步利用热泵机组提取热交换后的地热水的热能,二次利用后,再将地热尾水回灌,尽可能做到取热不取水,以保护地下水资源。世园会园区内能源站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在60%以上。

该项目年度总发电量(KWH)

37 730,00 kWh

建筑

世园会园区内大型公共建筑(≥2万平方米)100%达到绿色建筑三星标准,包括中国馆、国际馆和生活体验馆。

中国馆:用地面积48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上部屋盖采用双层围护,外部为光伏太阳能板和中空夹层玻璃,内为ETFE膜,达到节能标准。引入地道风技术,在夏季进行空气冷却、冬季利用浅层土壤的蓄热能力进行空气加热的通风节能措施,能大幅缩短空调开启时间,有效降低建筑使用能耗。

国际馆:用地面积3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国际馆屋面由94把花伞构成,如同一片花海飘落在园区里。花伞设计不只美观,还具备了遮阳、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和雨水收集作用,有效地改善了室内采光条件,室内自然采光和光环境舒适度大幅提高,还可实现节能与节水的目标。

生活体验馆:用地面积3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采用格网状的街巷式布局,模块化的建筑单元和高大而方正的内部空间,在使用上具有很强的可变性与适用性,特别适合根据会时与会后的功能需要进行灵活的调整。同时,为了满足展览空间大跨度的需求,设计采用装配式钢框架结构系统。使用可循环利用材料,达到了绿色节材的目的。

参加比赛的原因

类别中的候选建筑

可持续城区解决方案奖

可持续城区解决方案奖

用户好评解决方案奖

用户好评解决方案奖

Green Solutions Awards 2019 - Districts
PDF

分享 :
授权者

欣 黄

工程师


其他案例研究

更多

比赛/评选

Green Solutions Awards 2019 - Districts